为强化课程建设,发挥课程团队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制订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1.课程团队是在学院、教研室的共同领导和管理下,以课程或课程群为载体,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目标组成的教师“教学共同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研究与改革,打造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好、创新意识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课程团队的设置应根据教学科研需求,按照课程性质、教师规模及课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考虑,以有利于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保证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组建与建设。
二、课程团队设置原则
课程团队一般由3名以上教师组成,设课程负责人1名,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同一名称不同课时要求的课程原则上只设一名负责人。鼓励将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组成课程组,设课程组负责人1名。以外聘教师主讲的课程,原则上由该课程所在的教研室主任担任课程负责人,外聘教师担任团队成员。
课程团队的设置原则如下:
1.课程团队设置,面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
2.课程团队由学院组织所属教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工作需要进行组建,学院学术委员会进行统筹、审核,并予以公示。
3.课程负责人,根据《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由学院专任教师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研讨同意后确定。
4.课程团队成员原则上应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由教研室主任提出人选或课程团队负责人提出人选或专任教师提出申请,进行课程说课并经教研室和课程团队研究决定后确定。
5.课程团队成员应当积极参加课程团队的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服从课程团队整体工作安排,支持其他成员的工作。
三、课程团队任务
1.教学工作。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命题和阅卷、组织相互听课和教学经验交流、协助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等教学相关工作,规范教学过程,保障教学质量。
2.课程建设。把握最新教育发展理念,结合专业认证,突出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加强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等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教学改革。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有效开展课程教学研讨与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鼓励团队成员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与改革,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
4.师资队伍。加强梯队建设,重视对团队内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努力培育优秀教师,不断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5.课程负责人负责以上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实施落实,审核课件/教案的制作以及所有团队成员的教学日历。
四、课程团队构成
1.课程负责人,根据《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课程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进行选聘和考核。
2.课程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3人,每位教师最少参加1个课程团队,原则上最多参加3个课程团队;
3.课程团队成员应相对稳定,年龄、学历、职称、学术结构合理。
五、课程团队考核
1.学院教学督导组定期对课程团队负责的课程建设进行听课评教、督导帮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对整改不力的课程团队,学院视情进行调整。
2.课程所属教研室对课程团队及课程负责人在开课学期工作结束后组织考核。课程负责人不合格者,取消课程负责人资格;课程团队成员不合格者,退出课程团队。
六、其他要求
1.为保证教学规范运行,学院原则上不允许教师调、停课,如主讲教师确有困难,可在课程团队成员中协调解决。
2.课程团队成员应主动参与本团队内其他成员组织的教学、科研等研讨交流活动,因故不能参加的,须经课程负责人同意。
3.未尽事宜由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4.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如今后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与本《实施办法》有矛盾时,以上级部门的文件为准。